新教育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673-0739
国内刊号:46-1069/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373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机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通往高效学习的常用方法,又是物理教育艺术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提问能帮助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获得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推动双边活动,对学生又起到了激发兴趣、启动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趣味性策略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体会到思考的成功欢乐与满足。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运用双手做几个有趣的手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可以利用“将筷子插入水中,筷子变弯”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始于惊奇”,惊奇的发现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思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惊奇的物理现象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在讲授内容之前,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在电学复习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电学内容实际就是三个‘演员’在一个‘舞台’上演出了很多精彩的节目,你知道这三个‘演员’是谁吗?这个‘舞台’又是什么?你知道这些精彩的节目有哪些吗?”这段话讲完后,立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到电学的核心内容上,同学们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三个“演员”分别是电压、电流、电阻,而一个“舞台”就是电路图。整堂课学生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二、提问方法多样策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一是设问关联法。常用于新课导入、检验复习成果。要设置悬念,不是已学知识的简要复述,要将着眼点放在教学设计上,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关联上,教师在自问自答中设置一定悬念,恰当地得出结论,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二是追问急问法。教师要将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分解,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积少成多、环环相扣,在发问语气上、在时间把握上、在知识特点上进行有效控制,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对问题的反映更加敏捷、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稳定性。三是互问交流法。此法可常用于新课程改革的小组自主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答问,进行“你考我、我考你”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划定一定的问题范畴,不可偏离轨道,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互问互答时,如遇“卡壳”,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好调解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统一思想共识。比如,在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教学中,可运用“设问关联法”,问:温度的保持和材料的厚度有关系吗?可运用“追问急问法”,问:保持温度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最好?如何将保温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运用“互问交流法”,可以让学生讨论温度与环境的关系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并进行适当调控,问在“点”上。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要在学生想“知”而又不能立刻“知”时提出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问而苦于不知看样表述之时提问。教师在实施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演示实验等方式,适时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后,要有停顿,让学生有准备及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停顿时间长短应视问题难度和学生反应情况而定。这段时间,教师不能无事可做,更不能频频追问,干扰学生思维,而要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获取反馈信息。如果提问后,所留时间不多或者教师自问自答,将会导致“满堂灌”。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促进全体学生的思考,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人的思考,然后指定个别回答,特别要注意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问题难易不同、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进行提问,力求灵活多样,采取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若方式过于单调,会使学生乏味、反感。
  三、提问循序渐进策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善于应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胜利的彼岸。例如,教师在讲授“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时,如果直接问学生:“滑动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阻大小的呢?”试图让学生一步得到答案,这是不现实的。这样的问题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难度太大,没有给学生搭建思考过程的缓冲平台,学生不会回答是正常的。所以,这样的问题不具有有效性,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如果教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由浅入深地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方式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滑片的左右移动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就可以沿着老师搭建的“台阶”一步步攀登,最终摘下知识的果实。
  四、提问探究性策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挥,只能使学生机械地学习和模仿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死记硬背来套用有关的物理公式,即便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的运用能力也不一定很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越发的明显,教师和学生也逐渐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达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目的,而学生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猜想、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身的感性思维和认识得到提升,可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原理,从而有效地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自发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利用有关的实验器材来验证欧姆定律等原理的成立性,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先桃.《文理导航旬刊》,2013(12):65-6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新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新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