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673-0739
国内刊号:46-1069/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371 人次
 
    本刊论文
体验,追寻数学的本质

 传统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注重的是一种传授,特别是口头的传授。因此数学学习过程往往就变的枯燥繁琐,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体验,学习单一被动,学生缺少探索交流的机会,因而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导致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因此,在新课程历年指导下,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体验学习”,已成为数学课不可缺少的源动力。

  下面以最近几例教学谈谈自己对“体验性感悟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在操作中体验感悟
  数学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知识经验主动地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不假思索的劳动,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操作的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1:《升和毫升》的教学
  《升和毫升》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传统教学往往是直接告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对这两概念的理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实,对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理解,应着力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空间表象,而这有赖于生动活泼地“体验性学习”。
  为此,我安排学生每人带好一个大的饮料瓶,准备好各项器材,在实验室中展开教学。
  (一)认识1升:让学生感受1升的多少,同桌两人用一个量杯量水在饮料瓶上画上刻度线,1升,3/4升,1/2升,1/4升,通过亲手制作,让学生感受1升水到底有多少。
  (二)感受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容量。
  认识1升后,老师出示一个脸盆,让每两个同学用制作的1升水的饮料瓶盛1升水,依次倒入脸盆,观察,倒满一个脸盆一共是几个1升,从而得出:一个脸盆的容量大约是6升。
  随后,按这个方法,让学生依次将1升水倒入水池中,看能倒几个1升,接近一半时,让学生说说现在倒了几升?(10升),那么估计这个水池共能盛水多少升?(20升)
  (三)通过操作谈感受。
  自己说说生活中一些物品,大约有几升,如一个浴缸大约有几升,汽车油箱大约有几升……通过操作,感受生活中物品的容量。
  (四)认识毫升及毫升与升的关系。
  1.用针筒吸1毫升水,放入一个量杯,观察1毫升水多少?
  2.吸10毫升水,观察。
  10个同学将10毫升水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是几毫升?(100毫升)
  3.将10个100毫升的水,放入一个上次自制的1升的量器中,发现,10个100毫升正好是1升,从而揭示:1升=1000毫升。
  (五)实验:一口水最多有几毫升?请同学们尽最大努力喝一口水,在量杯中量一下,看有几毫升?(50毫升)
  从《升与毫升》的教学中,操作实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实实在在认识到了升与毫升的知识,无需老师多谈,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从而就感悟了。
  二、在比较中体验感悟
  比较,作为逻辑思维的一个过程,在求同或辨异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较,则能唤起注意,感知鲜明,突出知识的区别点,澄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
  例2:《找规律》的教学
  《搭配的规律》这一课教学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一)2件上衣(红、白)与3条裙子(黄、红、绿)的搭配。
  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操作学具,填写表格。
  通过比较两种搭配:无序搭配,有序搭配,并比较自己喜欢哪一类搭配,在比较中感悟有序搭配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二)3种点心与3种饮料的搭配。
  设计春游准备的食品,并进行搭配,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搭配,共由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自己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展示比较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画实物连线的,有写文字连线的,也有画图,写数字或字母连线的),并在比较中体会用符号表示实物,并用连线的方法来寻找搭配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了。
  这一内容的教学,在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实践中经历搭配过程,感悟搭配方法,然后通过比较学生的两种不同的搭配过程,体会到有序搭配的优越性。
  在探究搭配方法的同时,又通过比较,感悟符号表示的优越性,两次比较,让学生体会了有序思想和符号化的思想。
  三、在计算中体验感悟
  计算,似乎很枯燥,一般教学老师容易忽略,但计算却能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带给学生产生新的感悟。
  例3:《比例尺》
  在让学生感受在同一幅地图上比例尺是一样的,教完比例尺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出示一幅江苏、浙江省地图,上面没标比例尺。
  2.出示题1,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5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计算得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5:15000000=1:3000000
  出示题2,无锡与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6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计算:6:18000000=1:3000000
  3.提问:通过2次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片段教学,通过学生实际的计算,学生体会到在同一幅地图上,比例尺是一样的。
  反思:以前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往往采取告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同一幅地图,比例尺相同,因为这一地图是按照这样的比例同时缩小而成的。但在此,教师只是通过告诉学生同一地图,不同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来计算比例尺,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怎样求比例尺。二是通过计算,更深刻地感受到:同一幅地图上的比例尺是相同的。
  总之,基于经历,才能真正有所感悟,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操作、比较,计算中感悟数学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它是数学教学不可缺乏的源动力。每次经历操作形成的多元表征和清晰表象,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思考,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意义,引发学生学会数学的愿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新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新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